为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

时间:2024-02-11 10:14:34        来源:企鹅电竞

  “在全党上下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们相聚一堂,一同探讨学习贯彻习外交思想,共同研讨青年外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非常有意义。”在首届青年外交论坛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说,“我们始终相信,通过举办此次论坛,能够提升青年外事外交的学术氛围,为青年外事外交工作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4月15日,首届青年外交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青年外交高校联盟、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和全国各地的专家、青年学者共100余人齐聚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共商服务外交的青年路径。

  “疫情前后,飞机从北京到纽约的飞行时间从13个小时变为30个小时,这背后是国际关系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解决新的国际问题,需要新的知识和方法。”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在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外交》的主旨演讲中说,“今天的世界,全球化还在发展。保持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同时具有世界眼光,保持坚定的信心和谦虚的心态,学会承继传统和与时俱进,是青年参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所面对的课题。”

  青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在主题论坛环节,与会青年学者围绕青年外交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昕扬认为,回顾青年外交的历程,中国青年外交从始至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制度优越性;始终体现党的理论传承和思想先进性;始终把握青年外交规律,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未来,青年外交工作应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全球青年力量。

  中央团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讲师潘萌认为,青年外交是青年在国际双边与多边舞台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青年政治人与国家利益双向建构的外交形态。中国青年外交应担当好党和国家对外工作重要补位者、为国家间关系牵线搭桥的先遣队、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积极传播者、国家重大外交理念的青年实践者四重角色。

  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交学院副教授樊超,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亚非处副处长单其悦共同报告了《党领导下的青年对外工作一百年》专项课题的写作背景、篇章结构、主要内容,并梳理了党领导下的青年对外工作一百年的经验。

  在嘉宾点评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初晓波指出,青年外交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青年更少有固化的观念。他认为,青年外交研究是一个新领域,需清晰界定研究的范畴、主体、方法;要培养精通国际组织运作、国际公共政策、谈判学、心理学、决策学的青年人才。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教授王春英指出,青年外交在学术上尚处起步阶段,希望青年学人接续奋斗,总结实践成果,推动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外交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中央外办外事管理局副局长叶光华认为,要适应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制高点,不断促进包括青年交流在内各领域中外民间交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焦思盈围绕“新时代十年中国青年的世界观”作了发言。她认为,当代青年群体对国家治理效能的格外的重视,成为其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这体现了青年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依赖、认同与信任,也显示了其对政府治理效能高水平表现的期待与要求。

  围绕“‘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美国观”主题,同济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教授刘骞指出,中国大学生认知中存在两个“美国”,一个是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美国,一个是科技先进和世界领先的美国。就影响因素来看,美国优势越明显的领域,越容易形成“正面”认知;国内媒体对认知“内容”的影响较强,但对认知“态度”的影响较弱;大学生主体因素是影响其对美认知的决定因素。

  围绕“‘N抛’与躺平——韩国青年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主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刘行指出,韩国“N抛世代”青年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催生了大量工作贫困阶层面临的生存困境。她从完善家庭支持性法律制度、打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群体提供多维度综合性婚育支持等方面,对服务我国青年发展给出参考建议。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对待世界的态度取决于三个方面:科学理性的历史观,平等自信的国际观和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中国前驻加蓬大使、中国译协中译法研讨会主任孙继文结合自己经历,从开展青年外交要厚植爱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全方面提升外语素质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曲博以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为引,分享了对中国青年世界观的思考。他认为,探讨中国青年的世界观要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看,要历史地看待前人著述,将所得知识与自身成长实践相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润珏围绕“东盟国家Z世代青年中国观”展开交流。她梳理了东盟各国Z世代的中国观,认为东盟国家Z世代对中国的政治议题关注度最高,对经济议题的关注相对中性,对流行文化、影视、游戏产品的关注度高且态度最为正面。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张帅以“印度对陕西的印象”为题作发言。他指出,印度智库将陕西作为分析中国高层动态及中印关系的“常用锚点”,作为近观中国问题的“重要平台”和印度学者向往的“学术重镇”,有其视角的独特性与偏差。

  谈到“西方Z世代青年的政治倾向与社会化媒体使用研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梁蕊洁认为,西方Z世代群体相比其他年龄段群体的对华认知更积极,应当注重对外传播内容的情感化表达,吸纳Z世代熟悉的表情包等元素,实现与Z世代在社会化媒体上的有效对话。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前驻赞比亚、特多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优明就青年外交的研究任务表示,一是要总结归纳梳理青年外交以往的理论实践、成果和经验,二是探讨青年外交将来的发展趋势,三是借鉴国外青年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强调,青年外交研究要逐步明晰概念,加强田野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张绍铎从加强运用大数据等量化方法和去国别化交叉研究等方面给出建议。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贾烈英围绕俄罗斯政党生态问题、东盟青年看中国、“陕西印象”选题的独到性等进行点评。

  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董霞介绍了推动构建青年外交理论的初衷。她指出,首先,在外交工作当中,青年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外交不局限于外交部门,也不局限于共青团青年外事工作,在各领域外交工作中,都可以融入青年议题。其次,外交是系统性、综合性复杂工程,需要形成合力的工作方法,希望青年外交论坛能促进跨部门、跨专业的合作。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王丽娜认为,当前,东南亚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这一地区的青年人口比例明显提升,更加成为各域外大国竞相争取的公共外交对象群体。海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高,且是美国传统盟友和伙伴国,西方对其投入较大;陆上东南亚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经济和青年人口增速快,青年社会思潮叠起,也成为潜在的工作对象。

  外交学院讲师王思丹分享了“青年参与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治理的路径和特点”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青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有几个主要特征,一是西方青年的气候行动受到政治化影响越来越严重,经常直接采取泼油漆、占领公路等极端行动;二是青年参与气候行动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社会运动外,举办一些音乐会等年纪轻的人喜欢的娱乐活动;三是青年更擅长使用社会化媒体,助推气候行动迅速蔓延传播;四是全球青年气候行动的南北鸿沟明显,发达国家青年得到更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支持,参与面相对广泛,但广大发展中国家青年发出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迪分享了“以青年为对象的公共外交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他认为,可考虑把以青年为对象的公共外交视作“2.5轨”外交。一般意义上,“1轨”外交主要是官方接触,“2轨”外交是与官方关系紧密的人员之间的非纯民间接触,青年外交可视作二者之间的一种形态。许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很年轻,研究其成长路径不难发现,有的政治阶层相对固化,青年政治精英群体与普通青年之间有较大鸿沟,因此,青年公共外交根据具体对象的划分而体现出更强的官方色彩或民间色彩。

  在嘉宾点评环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可金认为,青年外交应当把握“一二三四”:“一”是一个主题,即促进世界青年共同发展;“二”是两种形式,既要依靠青年,又要赋能青年或唤醒青年;“三”是三个要求,即懂青年、知世界、守外交,要充分了解中国青年,了解世界议题,明确青年外交与青年外事的区别;“四”是抓住四个重点,即人际关系、文际关系、网际关系、数据关系,要敢于创新,让青年外交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龙耘谈到,要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适应平台化、数字化等国际传播新特点。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张杰认为,青年外交应具备对内和对外两种视角,尤其是在对内方面,要充分了解中国青年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参与外交的意识和能力。

  与会青年专家学者们围绕各个论坛的主题畅所欲言。大家纷纷表示,希望青年外交论坛能够坚持办下去,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参与、研究青年外交的浓厚氛围。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全党上下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我们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学习贯彻习外交思想,共同研讨青年外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非常有意义。”在首届青年外交论坛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说,“我们相信,通过举办此次论坛,能够提升青年外事外交的学术氛围,为青年外事外交工作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4月15日,首届青年外交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青年外交高校联盟、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和全国各地的专家、青年学者共100余人齐聚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共商服务外交的青年路径。

  “疫情前后,飞机从北京到纽约的飞行时间从13个小时变为30个小时,这背后是国际关系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解决新的国际问题,需要新的知识和方法。”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在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外交》的主旨演讲中说,“今天的世界,全球化还在发展。保持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同时具有世界眼光,保持坚定的信心和谦虚的心态,学会承继传统和与时俱进,是青年参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所面对的课题。”

  青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参与者。在主题论坛环节,与会青年学者围绕青年外交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昕扬认为,回顾青年外交的历程,中国青年外交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制度优越性;始终体现党的理论传承和思想先进性;始终把握青年外交规律,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未来,青年外交工作应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全球青年力量。

  中央团校“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讲师潘萌认为,青年外交是青年在国际双边与多边舞台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青年政治人与国家利益双向建构的外交形态。中国青年外交应担当好党和国家对外工作重要补位者、为国家间关系牵线搭桥的先遣队、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的积极传播者、国家重大外交理念的青年实践者四重角色。

  全国青年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外交学院副教授樊超,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亚非处副处长单其悦共同报告了《党领导下的青年对外工作一百年》专项课题的写作背景、篇章结构、主要内容,并梳理了党领导下的青年对外工作一百年的经验。

  在嘉宾点评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初晓波指出,青年外交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青年更少有固化的观念。他认为,青年外交研究是一个新领域,需清晰界定研究的范畴、主体、方法;要培养精通国际组织运作、国际公共政策、谈判学、心理学、决策学的青年人才。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教授王春英指出,青年外交在学术上尚处起步阶段,希望青年学人接续奋斗,总结实践成果,推动形成中国特色青年外交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中央外办外事管理局副局长叶光华认为,要适应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制高点,不断促进包括青年交流在内各领域中外民间交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焦思盈围绕“新时代十年中国青年的世界观”作了发言。她认为,当代青年群体对国家治理效能的高度重视,成为其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这体现了青年群体对党和政府的依赖、认同与信任,也显示了其对政府治理效能高水平表现的期待与要求。

  围绕“‘两个大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美国观”主题,同济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教授刘骞指出,中国大学生认知中存在两个“美国”,一个是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美国,一个是科技先进和世界领先的美国。就影响因素来看,美国优势越明显的领域,越容易形成“正面”认知;国内媒体对认知“内容”的影响较强,但对认知“态度”的影响较弱;大学生主体因素是影响其对美认知的决定因素。

  围绕“‘N抛’与躺平——韩国青年发展状况对我国的经验启示”主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刘行指出,韩国“N抛世代”青年不稳定的就业状态,催生了大量工作贫困阶层面临的生存困境。她从完善家庭支持性法律制度、打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群体提供多维度综合性婚育支持等方面,对服务我国青年发展给出参考建议。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对待世界的态度取决于三个方面:科学理性的历史观,平等自信的国际观和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中国前驻加蓬大使、中国译协中译法研讨会主任孙继文结合自身经历,从开展青年外交要厚植爱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提升外语素质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曲博以钟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为引,分享了对中国青年世界观的思考。他认为,探讨中国青年的世界观要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看,要历史地看待前人著述,将所得知识与自身成长实践相结合。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润珏围绕“东盟国家Z世代青年中国观”展开交流。她梳理了东盟各国Z世代的中国观,认为东盟国家Z世代对中国的政治议题关注度最高,对经济议题的关注相对中性,对流行文化、影视、游戏产品的关注度高且态度最为正面。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张帅以“印度对陕西的印象”为题作发言。他指出,印度智库将陕西作为分析中国高层动态及中印关系的“常用锚点”,作为近观中国问题的“重要平台”和印度学者向往的“学术重镇”,有其视角的独特性与偏差。

  谈到“西方Z世代青年的政治倾向与社交媒体使用研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梁蕊洁认为,西方Z世代群体相比其他年龄段群体的对华认知更积极,应当注重对外传播内容的情感化表达,吸纳Z世代熟悉的表情包等元素,实现与Z世代在社交媒体上的有效对话。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国前驻赞比亚、特多大使,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优明就青年外交的研究任务表示,一是要总结归纳梳理青年外交以往的理论实践、成果和经验,二是探讨青年外交将来的发展方向,三是借鉴国外青年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强调,青年外交研究要进一步明晰概念,加强田野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张绍铎从加强运用大数据等量化方法和去国别化交叉研究等方面给出建议。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贾烈英围绕俄罗斯政党生态问题、东盟青年看中国、“陕西印象”选题的独到性等进行点评。

  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董霞介绍了推动构建青年外交理论的初衷。她指出,首先,在外交工作当中,青年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外交不局限于外交部门,也不局限于共青团青年外事工作,在各领域外交工作中,都可以融入青年议题。其次,外交是系统性、综合性复杂工程,需要形成合力的工作方法,希望青年外交论坛能促进跨部门、跨专业的合作。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王丽娜认为,当前,东南亚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这一地区的青年人口比例显著提升,更加成为各域外大国竞相争取的公共外交对象群体。海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高,且是美国传统盟友和伙伴国,西方对其投入较大;陆上东南亚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经济和青年人口增速快,青年社会思潮叠起,也成为潜在的工作对象。

  外交学院讲师王思丹分享了“青年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路径和特点”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青年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西方青年的气候行动受到政治化影响越来越严重,经常直接采取泼油漆、占领公路等极端行动;二是青年参与气候行动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社会运动外,举办一些音乐会等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活动;三是青年更擅长使用社交媒体,助推气候行动迅速蔓延传播;四是全球青年气候行动的南北鸿沟明显,发达国家青年得到更多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支持,参与面相对广泛,但广大发展中国家青年发出的声音还比较微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迪分享了“以青年为对象的公共外交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他认为,可考虑把以青年为对象的公共外交视作“2.5轨”外交。一般意义上,“1轨”外交主要是官方接触,“2轨”外交是与官方关系密切的人员之间的非纯民间接触,青年外交可视作二者之间的一种形态。许多西方国家的领导人都很年轻,研究其成长路径可以发现,有的政治阶层相对固化,青年政治精英群体与普通青年之间存在比较大鸿沟,因此,青年公共外交根据具体对象的划分而体现出更强的官方色彩或民间色彩。

  在嘉宾点评环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可金认为,青年外交应当把握“一二三四”:“一”是一个主题,即促进世界青年一起发展;“二”是两种形式,既要依靠青年,又要赋能青年或唤醒青年;“三”是三个要求,即懂青年、知世界、守外交,要充分了解中国青年,了解世界议题,明确青年外交与青年外事的区别;“四”是抓住四个重点,即人际关系、文际关系、网际关系、数据关系,要敢于创新,让青年外交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龙耘谈到,要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适应平台化、数字化等国际传播新特点。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张杰认为,青年外交应具备对内和对外两种视角,尤其是在对内方面,要充分了解中国青年的关注点,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参与外交的意识和能力。

  与会青年专家学者们围绕各个论坛的主题畅所欲言。大家都表示,希望青年外交论坛能够坚持办下去,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参与、研究青年外交的浓厚氛围。